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探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模式,走出了一條節(jié)儉、實用、可持續(xù)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路子。
柴登科是丹棱縣龍鵠村的垃圾處理承包人。每天一大早,他就要騎著自己的三輪車開始分類、轉運村里的垃圾。
柴登科:主要是一些用過的農藥瓶子、農藥包裝袋。
在丹棱縣,有50多名像柴登科一樣的垃圾處理承包人。在村民對垃圾進行初分類處理后,垃圾處理承包人還要將可回收垃圾變賣,有機垃圾堆肥還田,再將剩余垃圾運至村收集站。通過“兩次分類、源頭減量”,最后轉運到村收集站的垃圾可減少80%。
為了培養(yǎng)村民垃圾分類、垃圾入池的習慣,龍鵠村決定每人每月交一元錢的垃圾處理費,村民和村組干部、垃圾處理承包人三方監(jiān)督。在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看來,這小小的一元錢,調動了村民治理垃圾的主動性。
羅朝運:當然這個費用是不夠的,但是這一元錢我們收出了他的衛(wèi)生意識,收出了他的話語權,也收出了他的監(jiān)督權。
通過6年的探索,丹棱縣的農村逐漸形成了“因地制宜、分類收集、村民自治、市場運作”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。如今,全村到處呈現出房漂亮、院整潔、水清亮、路暢通的嶄新景象。
特此聲明:
1.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
2.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,如發(fā)生涉及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。
3.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。